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有何不同?

  • 356
  • 阅读模式

随着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境外资产配置成为热议的话题。香港保险作为资产配置手段是挺可靠的,那香港保险内地保险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1监管环境不同

国内的保监会喜欢大包大揽,而香港的保险监管机构是抓大放小,只管两件事情:一是诚信、合法经营;二是偿付能力。

国内的保监会管什么呢?保险公司计算费率的依据,也被列入监管范围;甚至连险种的分类都要按照保监的条条框框来设置。

前段时间,很多朋友说,国内找不到单卖的重疾险。事实上,并非找不到,在许多0607年之后成立的健康险公司大都有此类产品。关于重疾险单不单卖,这儿还有一个让业界很无奈的典故。

在国外,大多数单卖的重疾险,自然而然包括死亡责任(即寿险保障),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重疾险一般较贵,会消耗投保人较多的财务资源,如果受保人因非重疾原因死亡,而得不到理赔,显然是不人性化的。所以,在中国引入重疾险时,也是这样考虑的。

但是,中国保监看到这样的产品申报,批复是:含有寿险责任,就应该分到寿险;含有重疾责任,就要分到健康险。你一个产品,即有寿险责任,又有健康险的责任,究竟怎么分类呢?

无奈,业界不得不把一个产品分为两个产品:主约为寿险或一个两全保险(死了也赔,没死到一定期限把保额返还);而附约是一个重疾险。主约和附约不可拆分,不可单售。

再举一个例子,稍有保险常识的人都了解,给未成年人买保险,保额不能超过10万元。这种监管制度的理论基础是道德风险,即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死亡保额太高,可能会导致极端情况(指的是一些没有底线的父母),这在保险史上的确发生过。但时致今日,大多数发达国家防范这种道德风险的方式是:孩子的保额不得超过父母的保额,有的地区是不得超过父母保额的一半;如果有多个孩子,给一个投保,必须大家都投保。这些措施,已经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

正是在这种教条的监管模式下,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创新能力都大打折扣,产品的同质化都极为严重。大家看到的都是同质化产品的不同包装而已。

在香港,由于监管机构的抓大放小,保险公司往往更有活力,盈利能力远远强于国内保险公司,因此产品设计更为个性化。

2、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虽然香港的黑社会很出名,但是香港却是全世界安全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发案率之低排名世界前列。香港医疗制度健全,也为其加分不少。因此,世界保险巨头对香港的评级非常高,基础保障费率非常便宜。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保险公司的费率,往往是以在保险公司的费率为底价的,甚至连承保条件都要受在保险巨头的影响。

事实上,大陆的保险公司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有保证终身续保的保险产品。什么是保证终身续保?即保险公司如果承保你一年的终身保障,今后无论你的身体如何变化,只要你肯终身交保费,保险公司就承诺终身提供医疗保障。

可以说,在发达国家买保险,医疗险没有不保证终身续保的。因为医疗水平不同,大陆的医疗险保额普遍非常低,住院险一般为2-3万元的报销额度,不够买的一个零头(目前国内的住院险的额度也有一定的提高)。

3、客户心态不同

国内保险发展近30年,普通消费者从对保险一无所知,开始慢慢有保险观念。国内的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返还更情有独钟。这导致保险公司美其名曰迎合市场需求,设计了大量高保费、返还快、还带分红的寿险产品。

举个例子,国内消费者最喜欢的一类保险产品,就是短期缴费,三年五年缴费,每两年开始返还,返还终身,外带分红,保费狂贵,保障为零的保险产品。

香港保险公司,除了退休金保险之外,极少这样的产品设计(除了银行渠道)。

更可悲的是,大陆的此类产品收益,按照科学的计算,都赶不上一年定存,但在保险公司巧妙的包装下,客户却趋之若鹜。

为什么在香港银行仍然会有客户购买此类产品?香港银行近乎零利率,保险公司给出的收益当然比银行存款高,所以香港客户有这类需求。

  • 扫描以下微信二维码
  •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内容
  • weinxin
  • 扫描以下微博二维码
  •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内容
  • weinxin
Jiu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5 年 9 月 23 日14:32:4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jiuyancf.com/archives/1447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