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方向不改

  • 324
  • 阅读模式

近日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非保本产品占比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半年度下滑。专业人士指出,预期收益型产品仍是现阶段银行理财的主流产品,而若要打破“刚性兑付”,实现投资者风险自担,大力发展净值型产品是必由之路。

保本型理财占比逆势上升有因

根据《报告》,截至2017年6月底,非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21.6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6.22%,较年初下降3.34个百分点;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6.7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3.78%。分机构类型来看,截至6月底,按存续余额计,国有大型银行非保本产品占比74.71%,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78.93%,城市商业银行占比76.99%,农村金融机构占比69.20%;外资银行的非保本产品占比最低,仅为26.39%。

“自2013年开始,保本理财被明确为结构化存款,由此银行发行保本理财也需要缴纳准备金,"优势"大大降低。此后直至2016年末,保本理财占比持续下滑。而今年上半年保本理财余额占比的上行应当源于在"缺存款"、同业负债受限且成本上升的环境下,部分银行发行保本理财扩充表内负债的动力增强。”天风证券分析师孙彬彬、唐笑天指出。

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也表示,非保本理财占比下降表明:在负债调整过程中,更多银行需要付出更大的银行信用作为担保来获取负债。她同时指出,外资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偏向于发保本产品,主要还是因为这两类机构的投资者对非保本产品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差。

在华宝证券分析师杨宇看来,非保本产品占比近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主要是因为同业理财多为非保本理财产品,因而其规模的调整是非保本产品余额和占比出现下降的直接原因。

“另外,"2017年中报"再次强调,只有非保本理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预计下半年银行理财相关新规正式落地时,保本型理财产品不被定义为资管产品,在统计上被划出银行理财业务的可能性较大。”杨宇称。

“尽管在新的资管统一监管框架下,保本理财面临的监管环境存在较大变数。但由于银行"负债荒"问题仍然存在,对一般存款争夺愈演愈烈,保本理财发行意愿也有阶段性提升。”中金公司的姬江帆等分析员指出。

发展净值型产品是必由之路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有20.93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通过配置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投资等方式投向了实体经济,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73.42%,较年初增加1.28万亿元,增幅为6.51%。“剩余部分主要是出于银行理财的兑付安排,配置了部分高流动性资产。”平安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副总裁罗苓宁撰文指出。

杨宇则表示:“由于债券和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配置金额和比例下降,进入权益类资产的增量资金是上半年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方式。”

某大型国有银行人士撰文指出,预期收益型产品仍是现阶段银行理财的主流产品,这主要是基于投资者需求和过去以非标资产为主的投资模式。但在“资产荒”和“资金荒”交替出现的新形势下,资产端的投资收益难以覆盖负债成本,负债端的产品接续也存在难度,银行的预期收益型产品若要按约定收益兑付,就不得不加大杠杆或者挤占留存收益,易导致风险在银行体系内逐渐累积。因此,要想打破“刚性兑付”,实现投资者风险自担,大力发展净值型产品是必由之路。

杨宇也称,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进行净值型转化是必然趋势。在他看来,权益类资产作为一种标准化资产,已有较成熟的估值体系,是净值型产品的良好投资选择。

如何打造既符合银行理财自身经营与投资者特点、区别于基金产品,又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净值型产品线?前述大型国有银行人士称,因目标客户群体普遍风险偏好较低,净值型产品需要丰富的“固定收益+”资产的储备,除了不断提高资产配置能力和单个资产类别的投研能力,运用好风险对冲工具外,还需要积极拓展标准资产投资范围,为净值型产品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 扫描以下微信二维码
  •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内容
  • weinxin
  • 扫描以下微博二维码
  •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内容
  • weinxin
Jiu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7 年 10 月 11 日11:35: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jiuyancf.com/archives/1787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