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14年已过去快一个季度,恰逢月末、季末,银行又面临时点考核,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经历了2月份的“淡定”后,果然又有了升温迹象。有股份制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率飙高到9%,不少理财产品年化预期收益率轻松破“6”,5.5%以上的也比比皆是。而前段时间风头很劲的“宝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滑,均已跌到6%以下水平,除百度百赚利滚利、微信理财通和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还维持在5.5%以上外,其他的都掉到了这个水平以下。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渐渐显现,如有锁定一定时期收益的计划,现在出手正当时。
预期收益率季末低谷回升
进入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并没有一个明显变化,甚至出现月中比月初下滑的情况,不过这个现象在临近月末又开始有所改变。
据普益财富统计,上周(3月15日-3月21日),1个月(含)以下期理财产品27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4%;1个月至3个月(含)期理财产品329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40%;3个月至6个月(含)期理财产品175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54%;6个月至1年(含)期理财产品134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56%;1年以上期理财产品20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6.13%。
进入本周后,记者观察银率网广州地区在售理财产品发现,以投资者较为喜欢的1-3个月短期理财品来看,预期年化收益率多数到了5.5%左右,比上周微涨0.1个百分点。也有银行3个月期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
Tips:如果在风险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当然选预期收益率高的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高收益产品起点也高,普通投资者并不一定适合。
银行“宝”收益率有的高过余额宝
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回升相对应的是,一些银行的“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同步上涨,而互联网“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则出现持续下滑,从邻近月末的情况来看,银行“宝”已逐渐胜过“余额宝”们。
以3月21日的数据来看,互联网理财宝类产品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5.5107%,银行版宝类产品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5.1456%。一直充当领头羊角色的百度百赚利滚利7日年化收益率跌破6%,7日年化收益率最高的为兴业掌柜钱包,达6.2910%。从每万份收益来看,3月21日兴业掌柜钱包、民生加银现金宝、百度百赚利滚利三款产品的每万份收益都达到1.6元以上,其中民生加银现金宝的涨幅较大,7日年化收益率已涨到5.5170%。此外,平安盈、广发智能金等银行“宝”类理财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
Tips:那种认为互联网“宝宝”收益率一定高过银行理财产品或者银行“宝”的观念要改改啦,如果你对收益率很敏感,那么不妨多看看每天“宝”类产品的收益播报情况。
互联网理财收益更波动
通常来说,月末、季末、年中、年末,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都会出现飙高行情,而且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是锁定一个时期的,比如锁定3个月,只要不出状况,到期后实现预期收益率,意味着3个月中的每一天都是按这个收益率来计算收益。
但互联网理财产品基本上投的都是货币基金,每天公布万份收益,每天的收益都在变化和波动,也许某一天或者几天它的收益率高于银行理财产品,但若处于一个下降通道中,那每天的收益都在减少,从一定期限来看,赚取的收益可能更少。
以购买1000元的余额宝为例,近一个月的收益在4.44元,那么其折算的年化收益率粗略计算在5.328%,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月前你购买的一款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只要高于这个数,那么理财产品就更赚!
除了预期收益率还要看什么?
只关注预期收益率是一个很片面的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办法。那么,实际操作中该如何选择呢?
选择一款理财产品,除了看收益,安全性、流动性也要综合起来考量。例如,理财产品发行者的实力和信誉(安全性)、产品的投资方向(收益性和安全性)、类似产品过往的表现(收益性)、能否提前赎回(流动性)等等。
比如同样是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的产品,一个投资债券组合,一个挂钩贵金属行情,那么前者的投资安全性会高于后者,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可能性也更高。
预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
首先得纠正一个误区,那就是预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也称为期望收益率,是指按照预期情况正常运作、没有意外事件发生时,可以预计到的收益率,这是一个没有承诺、没有保障的收益率。到期收益率则是指将产品持有到到期所获得的收益,包括到期的全部收益,又称最终收益率。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讲,预期收益率就是银行按照其投资标的以及历史投资收益数据,预期理财产品能实现的最高收益率;实际收益率则是指在理财产品到期后,投资者可以真实获得的收益。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预计的,一个则是实际发生的。
这两者有时候相等,有时候却不等。相等的情况发生在,银行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运作良好,到期时实现了开始所给出的预期最高收益,那么预期收益率=实际收益率;如果银行在理财产品运作期间未能实现最好运作,或者理财产品的运行触发了某些先决条件,都可能导致到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大多数情况下,前者小于后者,极少数情况下,前者大于后者,但超出部分往往可能被银行以管理费等形式拿走,投资者到手的仍然是预期最高收益率。
举个例子,假如某银行在售的一款3个月期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6%,但到期后由于该产品运作并未达到最佳,那么银行给出的实际收益率是5.6%,投资者拿到手的也就是5.6%的收益率,而非开始购买时的6%。
提醒
银行未给出6%的预期收益率并不违规,因为按照监管部门规定,银行不得承诺收益,因为理财产品同样存在风险,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是一个预计最好情况下的收益率,并非真实必须给出的。所以投资者如未获得这一收益率,也不要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
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是怎么计算的?
一款理财产品持有到期后,到底赚了多少钱呢?有的小伙伴直接用投入金额乘以收益率,这是不对的。因为银行给出的往往是预期年化收益率,是按期限一年来算,但很多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从一个月到几年不等。这里有个公式可以帮你算算自己到底赚了多少钱,看银行给你的对不对。
计算公式:
到期收益=投资金额×实际收益率×实际投资天数/365天
假如你投入10万元买了一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为5%,投资期限180天,他的到期收益就为10万元×5%×180/365=2465元,而非10万元×5%=5000元。
- 扫描以下微信二维码
-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内容
- 扫描以下微博二维码
-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内容